渝蓉宁2035新定位:重庆稳居国家中心,成都南京领跑区域
说到咱们中国的城市,那可真是五花八门。就拿我去年去重庆旅游的经历来说吧,站在朝天门码头看着两江交汇,突然就明白了为啥古人要在这儿建城。这座城市给我的震撼,可不只是火锅那么辣那么简单。
重庆这地方啊,打从1997年成为直辖市那会儿就注定不一般。记得我住的那家民宿老板说,他们小时候过江还得坐轮渡,现在光是跨江大桥就数不过来。更别说正在建的6条高铁了,听当地人说以后去西安吃泡馍就跟现在去解放碑逛街似的方便。不过最让我惊讶的是,这座山城居然还是长江上游的航运中心,那些在码头装卸的集装箱,说不定哪天就出现在欧洲的超市里了。
说到交通,成都的双机场可真是让人眼红。我有个在航空公司工作的朋友说,成都的航线网络都快赶上某些国际枢纽了。但你知道吗?这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反而是那些藏在巷子里的老茶馆。坐在竹椅上喝着盖碗茶,听着周围人摆龙门阵,这种市井气息和现代化机场形成的反差,大概就是成都的魅力所在吧。
南京给我的印象就完全不一样了。去年秋天在明孝陵散步时,满地金黄的银杏叶配上六百年的石像,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是其他城市很难比拟的。不过现在的南京人可不光会怀旧,听说他们的智能制造企业都快把江北新区挤爆了。有个在南京读研的同学说,他们实验室接的校企合作项目,好多都是给长三角的产业链做配套的。
说到城市定位这事儿,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。重庆、成都、南京这三个城市在规划里都提到了“先进制造业基地”,但具体搞法可大不相同。重庆的汽车厂我去参观过,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比工人还多;成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,听说连电池回收都要做成闭环;南京那边更绝,直接把芯片设计和生物医药捆在一起搞。
不过要说最让我感慨的,还是这些城市对待历史的态度。重庆的洪崖洞虽然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,但吊脚楼的精髓还在;成都宽窄巷子的商户们,到现在还保持着川西民居的格局;南京就更不用说了,总统府旁边的民国建筑群,愣是被改造成了创意产业园。这种新旧交融的智慧,可能才是这些城市最值钱的家底。
记得在重庆坐长江索道时,遇到个本地大爷。他指着对岸的来福士广场说:“三十年前这儿还是码头工人的棚户区呢。”这话让我想了很久,城市的发展不就是这样吗?既要抬头看路,也不能忘了来时的方向。现在这些城市的新规划都做到了2035年,不知道到时候的年轻人,又会怎样评价我们现在的选择呢?
下一篇:没有了